“离休后,我跟一波朋友,成立‘候鸟集团’,冬天到三亚,夏天在北京密云。来这之后,不再奔波‘迁徙’了,交到许多好朋友。这离我三个孩子家都比较近也根据我们的生活习惯,衣食住行都没有后顾之忧,特别是晚上,不舒服有人及时来处理。还有那么多的活动,力所能及地可以参加。”
2012年7月21日,北京,特大暴雨。
室外,狂风追着暴雨,雨水猛敲着房屋,冲击着玻璃,车行在路上仿佛进了自动洗车房,博弈中交出了控制权。
室内,中国桥牌荣誉大师系列赛第五站鸣锣,146名荣誉大师冒雨齐聚,对垒厮杀亦如暴风雨般来袭。经过7轮28副牌的角逐,蔡公期和搭档龚启英斩获头名。
这一年,蔡公期90岁了,仍旧在桥牌赛场上劈风斩雨,延续着冠军荣耀,为家里满屋的获奖战绩再添新杯。
2022年,百岁的蔡公期退居二线成为观赛者,常在饭后自己摆牌,或与夫人、女儿一同打打桥牌,聊聊旧事,谈笑间犹见拳拳赤子之心,对百岁人生里很多时间地点的精准记忆着实令人叹服。“桥牌是智慧的体操,你想想,这都多少年了。”
1937年抗战爆发后,国立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至长沙,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,并从翌年2月,师生分三路西迁昆明,成立了著名的西南联大。其中,200多名男生和11位教师组成了中国教育史上有名的“湘黔滇旅行团”,68天徒步3500里到达昆明。在这次艰苦的“旅行”中,打牌成为师生们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。
彼时,蔡公期正上高二,生活还未被战争直接影响,也不曾预见自己也会效仿“湘黔滇旅行团”徒步南下求学。那年的暑假,他像往常一样与好友们打篮球、写作业、外出玩耍。唯一不同的是,一位同学在协和念书的哥哥带来一种名为“桥牌”的时髦玩法,还从图书馆借来“红皮书”“棕皮书”“蓝皮书”三大本英文理论书籍,用以指导实践,几位年轻人饶有兴趣地研究起来。
自此,大家对桥牌的兴趣一发不可收,逐渐从好奇发展成为爱好。每周六下午,相约茶馆,要上一壶茶,痛痛快快打几小时桥牌,成了难得的“过瘾”时间。
1948年春节期间,蔡公期与燕京大学的三个搭档组队一战成名,打败北平、天津的大学教授队、大学讲师助教队,在桥牌界声名鹊起。
对蔡公期来说,打桥牌是一种探寻。同一副牌,如何打比较好,想了又想,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它更简洁打得更好——这种方式训练脑子,提高分析能力。
1949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大家都忙于工作,直到1962年,蔡公期因桥牌而产生了铭记一生的缘分——与邓小平坐在同一张牌桌上。打桥牌是邓小平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邓小平的夫人卓琳曾找到蔡公期,说邓小平同志无论看电影、看书总在想工作,只有在打桥牌的时候非常专注,可以让大脑休息,所以请大家来一起打牌。在蔡公期看来,拨乱反正、改革开放之后,他终于看到新中国的希望,并且十分愿意为此付出力所能及——尽管那时候,他也需要与同事一道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时期教育之路。为此,他常白天忙工作、下班匆忙吃两口饭就坐上牌桌。“帮他休息,思考更多国家大事,这是我乐于做的”。
从1979年开始,蔡公期正式成为邓小平的“牌搭子”,作为敢于赢牌的实力派对手,一打就是15年。时至今日,蔡公期仍骄傲于当年的“帮得上忙”。
改革开放之后,中国社会呈现出国门打开之后拥抱世界的新风潮,农村开始包产到户,城市实行公私合营,此前停滞的各项文体活动迎来了发展机遇。
除了在牌技上力求精进,蔡公期开始在国内积极推广桥牌运动。1980年,我国还没有职业桥牌选手,他推动成立了中国桥牌协会,号召大家在工作之余,积极练习。同年,他带领北京男队到香港参加远东比赛。1983年,作为中国女子桥牌队教练,他带领中国桥牌女队出国比赛,从名不见经传到打败历届冠军,成为世界第一。离休之后,蔡公期积极倡议,组建北京老年桥牌队,成立北京市桥牌联谊会,不遗余力让更多人有机会感受桥牌魅力。
中国桥牌协会秘书长、中国桥协荣誉大师、2004年荣誉大师赛总冠军、北京市桥协终身理事、《桥牌》杂志顾问、中国桥牌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中获得特殊贡献奖和终身贡献奖……桥牌像一条叶脉主干贯穿了蔡公期的整个人生。
桥牌事业能坚守一生,大约也因为在不变的规则中,可以创造拥有丰富多样的打法,难有止境,同时,在众多困难中如何取胜,充满挑战。下了桥牌赛场的蔡公期,在生活与工作中也是如此。
纵然因桥牌扬名,打了80多年的桥牌却只是“副业”,蔡公期的正职在教育领域,和小平同志打桥牌的15年间,他依然恪尽职守献身教育事业。
1949年3月,蔡公期参与接管了北平二中,先后任教导主任、校长,是北京二中解放后第三任校长。自此投身教育行业,之后又转战东城区教育局、崇文区教育局,曾任北京崇文区教育局局长。1983年,他担任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、常务理事,前后为教育事业躬身奉献近四十年。
蔡公期清楚记得,在邓小平家里打桥牌是有纪律的,最明确的一条就是“打牌不谈工作”,去那里就是打桥牌,别的事不说也不问,牌桌上不说桥牌以外的话题。该遵守的工作原则,就需要严格遵守、身体力行,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做好基层工作,兢兢业业为教育,“我对得起祖国,对得起我的学生”。
“没有别的评价体系支撑,片面追求高分是不行的。”这个蔡公期坚信的教育理念来自于念书时就深受影响的毛主席著作: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者、保卫者和接班人。
蔡公期认为,教育是一个人的自我完善,要将大家从“分是命根”的思维里拉出来,不仅需要教师的改造,更要完善全社会教育环境教育观念,经济基础、思想建设不够,要发展教育,“这谈何容易?”
值得一提的是,“牌友”邓小平“抓大松小”的理念给了蔡公期很大启发——在战略上占领战略高地,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,不在乎一时得失,不是放弃“小”,而是重点突出、轻重分明。将其套用在教育工作上,即要德智体全面发展,不以德为本不行,只抓技术不行,必须要以德为本,这就是“大”。蔡公期在参与香港、澳门的建设中发现,如果一个老师不能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,无法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中国,是很难教育好学生的,因为要实现人的价值观念改造,慢慢消除资本主义的影响,让学生理解新中国新教育,不是一代两代人能做到的,“这个教育上急不得”。
对于现代教育现状,蔡公期坦言“没有研究”,但作为老一辈共产党员,即便离休多年,蔡公期对教育的信念始终未改:“坚决要改造,一定要战胜它,但是不能要求一天就彻底地改变,那办不到。”
1940年,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状态,国民党继续正面战场作战,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,国共力争长期合作开始谈判……中国人民历经种种磨难,仍有一批有识之士在努力确保弦歌不辍。
这一年,天资聪颖的蔡公期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,无奈自己却生了病,直到1941年才正式入学。80年过去了,蔡公期依然清晰记得自己的学号:41230,“燕京大学的学号是标注年限,按姓氏排名,在那一年招收的399名学生中,我是第230名。”
在当年的入学典礼上,全校新生集合在临湖轩草坪上,时任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与大家一一握手,对着学号用中英文准确叫出名字,他永远记得那一句:蔡公期,你好,欢迎你!
激动人心的开学场景仅仅过了三个月,1941年12月,太平洋战争突然爆发,日美宣战,燕京大学封闭,不得不停课,上千人流离失所。1942年6月,燕京大学宣布在四川成都复课,蔡公期与同学们组成“华西坝版西南联大旅行团”,一起凑了点钱便动身南下,想赶紧回到学校上课。
千里跋涉,途径河南时恰逢1942年大饥荒,百姓口中的"水旱蝗汤,河南四荒",这群20岁的学生娃一个没落的经历着,不但有来自大自然的水灾、旱灾、蝗灾考验,更有“汤恩伯部所驻扎之地,什么东西都要搞光”的人祸。
即便如此,蔡公期他们那盏学习的烛光未曾熄灭,一路蹚过黄河泥水,用尽所有,幸得一位校友资助,经历千辛万苦才辗转到达成都。第一天上课,学生们聚在一起听罗斯福的特别代表华莱士演讲,从各地赶来的燕大学生没有别家学校的整齐校服,但集体精神抖擞地高唱校歌,引来掌声阵阵赞誉连连。
1944年,蔡公期因旧病复发从医学院转入社会学系,后来以优异成绩“打败”清华本校本系50多名报考学生,从全国数百名学生中脱颖而出,成为中国社会学泰斗费孝通先生当年招收的唯一一名研究生。
“我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,要想把一件历史事实说清楚,有‘七字箴言’——人、地、时、事、因、历、果,只要把七个字都说清楚了,这件事算把它搞调查研究清楚了。这是跟费先生学的。”蔡公期对于费先生的教诲谙熟于心,且在此后的人生里坚持“一切从实际出发,注重调查研究”的理念。
南下复学路上的种种见闻和经历教育了“死读书,不关心政治”的蔡公期,到了成都以后,他开始关心国家大事。1945年1月,蔡公期开始参加党的外围团体“创造社”的活动,负责保管可供传阅的200多册进步图书,“管了三年,没出过一个纰漏”。这期间,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毛主席著作,《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《中国社会各界分析》《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》《共产党宣言》等。
“我第一次看到毛主席著作是1945年的春天,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,很好懂。学了之后,联系自己的家庭出身,就下决心要投身革命,积极参加社会活动。”1968年,蔡公期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燕京大学的教育让蔡公期受益终生,校训“因真理,得自由,以服务 (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)”成为他为人处世秉承的理念。
1988年,蔡公期被选为燕大北京校友会副总干事,其后多年参与组织燕京大学校友重聚活动。2019年,燕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上,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发表致辞,在向与会前辈致意后询问蔡公期:“您今年97岁了,是不是今天到会校友中最年长的?”蔡公期笑了笑,直接回答:“坐在我身后的李士琰校友今年99岁了,在场的还有98岁的左启华校友,还有和我同岁的王世俊,我嘛,最多排第三。”引得现场欢声一片。
对宇宙而言,百年时光,不过弹指一挥间。对人类而言,一百年,是漫长悠远的一生。
如果过往是一张100分值的答卷,如何给自己的人生评分?蔡公期斟酌再三:“做人要正直、公平、公正,不贪污腐化,清正廉洁,这部分我答的还可以,打个80分吧。”
“我为什么活到100岁?心胸开阔,知足常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