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5岁的刘阿姨,退休前是北京市二龙路医院的一名护士。帮女儿带大了孩子们后,刘阿姨主动选择了独居,去年来到了大家的家·北京友谊城心社区。
在刘阿姨的自述中,她为我们分享了选择与子女分开、独立生活的感受,她在社区的起居日常……她的故事平凡但动人,一如我们身边熟悉的长者。
我属牛,过了今年八月份,该85岁了。
我92年从医院退休,老伴走得早,96年就去世了。家里两个姑娘早早成家生子,我就和孩子们一起住,把女儿们的孩子带大。
这些年孩子们早出晚归,上班节奏快,我觉得我跟不上他们的时间,看电视都怕吵架到他们,我还是更愿意自己独立生活。姑娘们很孝顺,就在家旁边给我租了房子单独住着,还雇了保姆照顾我。
我对家里的保姆很好,她们出来不容易,我们都是同吃同喝。不过保姆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,个人素质和住家时长都不大稳定;有些和我的生活习惯不大一样;有时我还得教她们做事、帮她们做事;有时刚适应了,保姆就联系了其它工作。
到了去年七、八月份,我们考虑重新找地方。我习惯了清净,也不想再麻烦孩子,拒绝了女儿让我搬回去一块住的建议。家里条件还不错,孩子们都不大愿意我住养老院,但我跟她们说,不需要担心闲言碎语,现在这个社会,孩子和父母都是平等关系,你们都长大了,也成了家,别总觉得我是你们的妈,你们就得伺候我。这都是老思想,早过时了。
我说,趁着我还能动,我还想去养老院享受几年。一来在家也要花那么多钱,房子租金、保姆费,合下来一个月要一万多。同样花钱,为什么不跟着社会走,体验一下新时代的养老方式?二来我听说有些养老院都安排得好好的,也给自己家里的孩子省事。我就和他们说,这回听我的,我想去养老院住。
有了这个打算,孩子们就开始找哪里有合适的地儿。我跟着去看了些郊区的养老院,不太理想,又远,也贵。不过到了友谊城心社区这儿,我和姑娘都是一眼就相中了。
友谊城心社区在西城,我以前就住西城,我也习惯主城区的生活。社区就在友谊医院旁边,我八年前做过胃部切除手术,子女们都想着离医院近点。老了住在医院旁边,方便。尤其是这几年疫情非常时期,来医院三番两次地折腾,那是真受不了。
社区里可以挑选的房型很多,我女儿让我选个大点的,我没同意,最终选定了现在这个一居室。房间很干净,独立卫浴,卫生间还有方便老人使用的洁身器,生活也很方便。
房间费用加上餐费,比我之前一个月花的钱还少。这里的工作人员都很亲切,见人就打招呼,经常主动问我需不需要这,需不需要那,理发啊、剪指甲啊这些。我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,这边的护士也会按时提醒我开药吃药。这边除了生活服务样样都照顾到,还有量血压、吸氧等医疗护理服务,大夫和护士都挺专业。
我很喜欢这儿,女儿虽然说着我同意就好,但还是不放心,陪着来看了两次,让我好好考虑考虑。但是我就是挺坚决的,我说我来这养老,是替你们着想,也是替我自己着想。
我是去年9月25日正式搬过来的。来的第一天就很高兴,一进入社区,院里就给搞了欢迎仪式和献花,还认识了院里的领导、主任,反馈什么信息都挺方便。住进来之后家里人给我买了一台洗衣机放在公用洗衣房,写着“专人使用”,一方面为我不太想和其他人共用洗衣机,再来我也愿意自己洗洗衣服,顺便锻炼锻炼身体。
住到这里这后,我胳膊腿比之前好了。住的地方距离洗衣房有点远,我每次洗衣服,得端着洗衣盆过去。以前在家里保姆照顾我的时候,我也愿意自己干,自己洗头洗脚,弄这弄那的。我能走就绝不坐着,要是不多走走,该肌肉萎缩喽。
总的来说,在这里我觉得很安心,心情也很好。生活上让人省心,买东西、吃饭都不用自己操心,什么都吃得到,而且科学营养。早晨七点半准时早餐,有粥、汤,还有鸡蛋,山药。我刚开始来的时候,早餐是七点,大家伙提了一句意见,院里也很在意,绝大多数人同意,说改就改了。
午餐是十一点半,晚餐是五点半,中间有水果、茶,晚上还会提供点心,发个酸奶,吃的菜单都会贴出来,信息公开。
工作人员也都很尊重老年人,一直叫叔叔阿姨,说自己是为长辈服务的。这些孩子们想得很周到,经常组织我们一起聊天,提提意见。社区还养了狗,给大家搞宠物疗愈。我每天都坚持上午、下午去大厅里参加活动、散步,天气暖和的时候,去外面小花园晒晒太阳。社区里放着音乐,很有活动氛围,我和大家伙跟着音乐走,腿也有劲儿了,精神头也来了。要是一个人转,肯定转两圈就没意思了。
每个月社区还会组织生日会,把同一个月生日的大家聚在一起过。什么节日、节气我们都组织一起过。前段时间咱们过了母亲节,端午节快到了,还组织包粽子。平常也会提供工具让我们画画、做灯笼、织围脖,还有唱歌、诗词和绕口令活动,大家一起看电影,我都很喜欢参加。
没来这里之前,我也就只能跟保姆出去溜溜弯,遇见岁数大的人聊聊天,都爱聊些家长里短,有点无聊,我不大喜欢。如今在这边,每天早晨九点跟着大伙儿一块做操,做完操还可以看他们玩数字麻将、玩拼图,锻炼脑子和手。我自己弄不好,得叫上别人一起。跟家里人说这事儿时,我妹妹说,我好像又上了一次幼儿园的感觉。住到社区之后,女儿来看我还奇怪为什么我不坐轮椅了,之前的保姆也不懂什么是科学的照护,老让我坐轮椅。
平常我也会用微信给家人和老朋友们打打电话。之前没有疫情影响的时候,家人们大概一个礼拜来一趟,担心我不习惯。我现在四世同堂,当年我照顾他们长大,现在孙子孙女都特别孝顺,总想给我买点东西来,但这什么都有,什么也不缺。我女儿也说,我在这边吃的这么好,再回家都不知道给我做什么吃的了。
我的想法有点不一样,我就觉得咱们老年人能自理就是幸福的,没必要都指望着孩子,麻烦孩子。我老家是河北省的,当年从我们老家出来到北京的姐妹老朋友,都跟我差不多一样80多了。我动员大家一块儿来,他们都说没这个想法,还是挨着子女好。现在因为疫情,看到我住得这么舒心,他们又觉得我在这儿像是进了“保险箱”,生活安排得好,疫情防控制度和措施很好,让人安心。
咱们老人就得想办法减轻孩子负担,你只有过得舒心了,孩子们才会安心,踏实,忙活他们自己的事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,不能总围着老人打转。